声屏障的降噪效果主要取决于声源发出的声波沿反射、透射、衍射三条路径声能分配。声源辐射的声波在声屏障后形成“声影区”。“声影区”的大小和声屏障的有效高度及长度有关,位于“声影区”内的噪声级低于未设置声屏障时的噪声级。一般声屏障“声影区”内降噪效果在5~12dB(A)之间,噪声有了明显衰减。通过以上昼夜间声场分布图,可以得知不同颜色代表的噪声级不同,颜色越深噪声级越大,随着距道路距离的增大,噪声级减小,位于建筑物后面的噪声值小于位于其他地方的噪声值。
由于声屏障设置长度和敏感区的长度相等,未设置声屏障的路段距**外的4个敏感点的距离较近,此时声波的直射作用大于衍射及透射作用之和,直射作用起主导作用,使得某些敏感点位于“声影区”之外,因此无论声屏障设置多高,**外两个敏感点均不能达标。为了减弱声波的直射作用,使**外两个敏感点位于“声影区”之内,需要增加声屏障的长度。通过比较组合2和3的目标函数,发现随着声屏障两端各增加10m,右侧声屏障高度降低了2.3m,左侧声屏障降低了3.9m,建造面积降低了2076㎡。这说明声屏障两端各增加10m的长度,声波的直射作用有了较大的削减,逐渐会被声波的衍射及透射作用所取代。比较组合3和4。
随着声屏障的长度的增加,建造面积降低了263㎡。比较组合4和5,发现建造面积降低了2㎡,这两组数值相差很小。比较组合5和6的目标函数,发现随着声屏障长度的增加,声屏障的设置高度将不变化。这说明在组合5中声波对敏感点的直射作用忽略不计,全部敏感点均处在“声影区”,只考虑声波的衍射及透射作用,此时得到的声屏障建造面积**小。所以声屏障不同长度和高度的组合会对降噪效果和经济的**优化产生较大影响。 |